【名医胡建华治结肠炎秘验方】《扶脾抑肝清肠煎(丸)》【主治】慢性结肠炎,属肝旺脾虚者,疗效显著。
发布日期:2025-08-16 22:13 点击次数:106
【功效】扶脾抑肝,清肠止泻。
【主治】慢性结肠炎,属肝旺脾虚者。症见大便溏薄,日行数次,便前腹痛,便后痛减,大便夹有黏冻,稍进油腻或情绪波动,则症状加重;脉弦或弦细,舌苔腻或薄腻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各服1次;或丸剂每服10g,早晚各服1次。
【方解】本方为四君子汤合痛泻要方加味而成。方用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益气培土;白芍于土中泻木;防风搜风升清;山楂、神曲、陈皮和胃消食;秦皮清肠止泻。共奏扶脾抑肝、清肠止泻之功。
【加减】如畏寒,腹中冷痛,舌质淡,苔白腻,加肉桂3g,炮姜6g,亦可加熟附子9g;大便夹白色黏冻,加苍术12g;夹黄色黏冻,加黄芩9g;如大便黏冻夹血,加马齿苋、生地榆各15g;腹痛较甚,加木香9g;如大便次数多,无腹胀后重,可选加肉豆蔻、煨诃子各9g,以温涩止泻,亦可用罂粟壳4.5~9g,以固涩止泻。
【点评】从本方的适应证来分析,便前腹痛,便后痛减,情绪波动,症状加重,责之土虚木贼;大便夹有黏冻,多系湿热、食滞蕴阻肠间。其方既着眼整体调节,又兼顾局部病变,为标本兼顾之良方。使用本方,初起以汤剂为宜,病情好转,则可改用丸剂(以方10倍量为1料,研极细末,水泛为丸),缓图。服药期间,需注意保持情绪舒畅,避免急躁烦恼。忌生冷、油煎等饮食,宜低脂肪及容易消化之食品。
【验案】季某某,男,61岁。1975年5月17日初诊。慢性腹泻已3年余,经多方医治,未见效果。每日大便少则2~3次,多则4~5次,如受寒或饮食不节,则次数更多,便前阵阵腹痛,便后痛势渐减,每遇情绪抑郁时,则腹痛加重,大便夹有白色黏液,精神困惫,形瘦色萎,四肢欠温,舌淡胖,脉濡、重按弦。乙状结肠镜检,见肠壁充血水肿,诊断为慢性结肠炎。是为脾胃虚寒,中阳不运,肝气怫郁,肠中湿浊留恋,乃本虚标实之证。予扶脾抑肝清肠煎加减。处方:党参12g,焦白术12g,饱姜炭6g,肉桂3g(后下),炒防风9g,白芍15g,陈皮9g,焦山楂、神曲各12g,炒苍术12g、秦皮9g。服上方14剂后,大便次数减少至每月1~3次,质烂,腹痛减而未已,仍夹有白色黏冻,畏寒。原方加熟附子9g(先煎),续服28剂,大便每日1~2次,偶有3次,质烂,有时先成形后溏薄。前后共服煎药150剂左右,大便成形,每日1~2次,偶见黏冻,腹痛基本消失,精神渐振,情绪亦佳,体重增加。改用丸剂调治,以巩固疗效。处方:党参150g,焦白术150g,炮姜炭80g,炒防风120g,白芍150g,陈皮100g,炙甘草80g,焦山楂、神曲各120g,秦皮100g,炒苍术100g。上药共研细末,水泛为丸,每服10g,早晚各服1次。连服3料,半年后大便成形,无黏冻,腹亦不痛,粪检正常,面色转华,体重增加。
【名医简介】胡建华,字丕龄,号良本,自称六乐老人。汉族,1924年生,浙江鄞县人,上海市名中医。1945年毕业于旧上海中医学院。师承中国著名中医学家丁济民、程门雪、黄文东。1945年起任上海利华制药卫生材料厂厂医兼制药顾问。1957年起调任上海中医学院,先后任程门雪院长秘书、龙华医院内科副主任、内科教研室副主任、主任、上海中易学会理事等职。1986年荣升为主任医师、教授。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、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、龙华医院专家委员会主任、上海市中医中风医疗协作中心、中医脑病医疗协作中心、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急症医疗协作中心顾问等职。1995年评为上海市名中医。1997年被聘为全国第二届继承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研究班导师。长期从事临床医疗工作,中医功底扎实,擅长治疗神经、精神、消化系统疾病。开展对中医药治疗癫痫、血管性头痛、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,成绩显著,分别获得上海市卫生局中西医结合科技进步三等奖、科技成果三等奖、临床医疗成果三等奖。在中医膏方进补方面造诣精深,辨证施治,处方用药,强身保健,抗老延年,防病疗疾,疗效显著,深受病家欢迎。在国内外发表、出版论文、著作114篇(册)。著有《中医膏方经验选》、主编《进补与养生》,编写全国中医院校教材《中医内科学》《中国医学百科全书·中医内科学》等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相关资讯